三、建立课外阅读基地
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,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。为此,我专门在本班设立图书角,在学期初号召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,并登记编号,设专人保管,互相传阅,达到资源共享。每个学生都有家庭书柜,要求每位学生每星期由家长陪同逛书店一次,每次购买自己所需图书2—3本,按时阅读。
在形成一定量的图书资源后,我借鉴前苏联巴甫雷什中学的做法:“在走廊、楼道上都摆满了书籍陈列架,陈列着适合各种年龄学生阅读的图书”,采用定时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,充分利用每周两节阅读课和每天的读报时间,把语文课、阅读课、读报课等有机结合。阅读基地的建立,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,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。
四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来自哪里?小学生年幼无知,头脑简单,思维能力相对低下,再加上贪玩好动,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“如饥似渴”,必须循循善诱,逐步培养兴趣。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,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,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,它反映人的需要,成为人对某种事物认识的先导。因此,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,也必须从学生的“需要”出发。如何使学生产生这种“需要”?我的做法是广泛开展一些活动,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产生“需要”,从而激发阅读兴趣。
五、结合阅读教学,教给阅读方法
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,但在如何“读”的问题上,并不很明确。如有的只凭兴趣,凡有生动情节的就走马观花地读读;有的读了好的文章,也不懂得积累知识,吸取技巧,用到作文上。因此,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要爱“读”,而且会“读”,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。我的做法主要是结合阅读教学,向他们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。
一是选读法,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,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,以便学以致用。如对个别总为作文不会开头而发愁的学生,我曾采用这种阅读方法,具体引导他们选读他们所订的《小学生优秀作文》,让他们从若干篇习作的开头语中,进行仿效和借鉴。从此,他们在作文时,再也不为开头而发愁了。
二是测览法,即对所读的书报,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,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。用这种方法阅读,对于爱读书报,却无充分时间细嚼慢咽的学生来说,是十分可取的。每当学生所订的某种报刊刚刚发下,大家都爱不释手,总想先睹为快,但又不能不顾及听课和做作业,我就常常一面重申“不许上课偷偷看课外读物”的纪律,一面鼓励大家用浏览法,先看个大体,待下课之后再去细读。这样,既不挫伤学生的读书积极性,又解决了时间矛盾,维护了上课纪律。